70余位湾区青年齐聚广州南沙,共议智能科技人才发展
8月12日下午,逾70位来自智能科技等领域的专家及湾区青年代表齐聚广州南沙庆盛先行启动区展示中心,参加“湾区青年对话之图南智聊3.0”活动。本次活动围绕“智能科技领域青年人才‘培养—转化—成长’全链条赋能:产教融合与成果转化的协同路径”核心话题,共探青年人才在南沙的发展机遇。
活动现场
活动由广州市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州市南沙新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局联合邀请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广东省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广州图书馆共同主办。市区相关领导、学术界专家、企业代表及湾区青年代表与会。
馆局协同:打造人才发展闭环
伴随《南沙方案》的深入实施,南沙图书馆积极发挥纽带作用,联合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局,推动政府引导、企业赋能、高校支撑、科研协同、文化链接的五方联动,旨在构建“政策—技术—市场—人才”闭环。图书馆推出“地磁导航”“阿贝转借通”等7项智能技术应用服务,成为区内示范场景,获评“十佳智慧图书馆”。作为“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南沙分馆”,该馆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提供科技查新、论文引证等信息服务。
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局深化产学结合。以“红鸟挑战营”为载体,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聚焦“AI赋能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组织青年学子深入大岗先进制造园、庆盛启动区、生物谷、黄阁国际汽车城等产业一线。通过“企业出题、学校答题”模式,对接创新要素与产业需求,为青年人才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链条支持。
南沙区文广旅体局持续完善区内文化设施。针对六大产业园区、三大启动区,该局导入文旅体资源,开展了历史文化讲座、艺术展览、音乐节等百场文化活动。同时,区内建成灯塔图书馆、IFC空中图书馆、医谷分馆等特色分馆,总借阅面积近2000平方米,累计输送图书超2.5万册。
专家献策:政策、转化与场景并重
活动特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讲席教授杨柳青、粤科图副馆(所)长王春明、南沙区科学技术局代表沈小华、中科智城国际合作总裁朱奕璇担任嘉宾,由百万粉丝IP“张弛有道粤语读诗”创始人张弛主持。与会专家围绕政策、成果转化与资源对接建言。
圆桌对话
王春明指出政策创新可助力青年成长并为产业注入动能,建议南沙整合现有政策,构建数据驱动的效能评估体系,利用文献资源支撑产业跨界创新。
沈小华强调需“抓住人才、转化成果”,提出以建好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为抓手,促进人才创业与技术转移双向赋能,做好成果转化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三篇文章,推动智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
杨柳青介绍港科大(广州)以“智能”为教育基础,融合疍家与红鸟文化,重点布局低空经济、海洋探索等四大前沿方向,寄语青年筑牢根基、锤炼能力。
朱奕璇分享在南沙的创业经历,认为其独特优势在于提供丰富的真实落地试验场景,鼓励更多青年加入建设。
活动现场,南沙图书馆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联盟发布“智能科技”主题书单,并通过文献观察报告解析产业历史、技术演进及未来趋势,为讨论提供学术依据。
青年集聚:南沙吸引人才效应显著
数据显示,南沙青年人才集聚效应显著,常住人口中青年占比超四成,过去一年新增7万青年人才。
《南沙方案》实施以来,南沙瞄准青年需求,将文化内核与科技、旅游、教育、产业等领域深度融合:推进20公里美丽海岸线建设,进一步擦亮“看海”名片;提供超50门课程的青年夜校与24小时自习室,满足了青年提升自我的迫切需求;南沙的全息演唱会与泰嗨巅峰音乐节即将落地,点燃青春激情与城市活力。
多维赋能:打造青年“圆梦之地”
产业园区管理局聚焦青年发展需求,多维度打造南沙“圆梦之地”。
创新培育方面,深化“红鸟挑战营”等项目,联合高校与职能部门提供“实训—孵化—就业”一体化服务,开放企业场景与需求,配套创业孵化、投融资对接支持;
服务生态方面,线上打造“南沙园区通”平台,线下建设“园区人才驿站”服务中心,集成政策咨询、安居保障等功能;
生活配套方面,加快青年公寓、智慧食堂、共享办公空间建设,引入商业综合体与文体设施,构建15分钟宜居宜业生活圈。
未来,南沙将持续优化就业创业与居住生活环境,力争3年内引进5万名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