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转AI岗,普通人如何实现职场跃迁?
2025年,一个现实正在加速到来:
“不会用AI的互联网人,正在被AI淘汰。”
曾经风光无限的互联网行业持续收缩,而人工智能(AI)赛道却如火箭般蹿升——大模型、AIGC、智能体(Agent)、人形机器人……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争相布局,AI相关岗位薪资水涨船高,人才缺口持续扩大。
据《2025年中国AI人才发展报告》显示:
AI产品经理平均月薪达2.8万元,提示词工程师、AI训练师等新兴岗位起薪突破1.8万,且需求年增长超300%。
对于大量身处传统互联网、面临职业瓶颈的从业者来说,转型AI,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转”的关键抉择。
但很多人仍在犹豫:
“我非技术背景,能转吗?”
“现在转会不会太晚?”
“没有项目经验,简历怎么写?”
答案是:能转、不晚、有方法。
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正通过系统路径,成功实现从互联网到AI岗的职场跃迁。
真实案例:他们不是天才,只是选对了方向
案例一:产品经理→AI产品经理,薪资涨40%
张琳,原某大厂电商产品经理,工作5年,深感业务创新乏力。2024年底,她开始自学大模型原理与Prompt工程,利用业余时间用Coze搭建AI客服Bot,并在部门内分享《AI如何提升用户转化》的实践报告。
半年后,公司成立AIGC项目组,她因“懂产品+懂AI”被内部转岗,年薪从45万涨至63万。
她说:“我没有写代码,但我学会了用AI解决真实问题。”
案例二:运营专员→AI内容策略师,从执行到决策
李阳,原某内容平台运营,每天写文案、做排期,工作重复且易被AI替代。他意识到危机后,主动学习AI写作工具(如通义千问、Jasper),研究爆款内容生成逻辑,并输出《AI+人工协同的内容生产SOP》。
2025年初,他跳槽至一家AI内容平台,负责AI生成内容的调优与分发策略,薪资翻倍,岗位不可替代性大幅提升。
他说:“我不再是‘写手’,而是‘内容导演’。”
案例三:前端开发→AI应用工程师,技术升级
王浩,原互联网前端工程师,担心35岁被优化。他选择深耕AI工具链,学习LangChain、Dify等低代码AI开发平台,参与开源项目,积累AI应用开发经验。
如今,他已转型为一家AI初创公司的应用工程师,负责将大模型集成到企业系统中,年薪突破70万。
他说:“技术会过时,但学习能力永远值钱。”
普通人转型AI的三大核心路径
1.内部转岗:风险最低,成功率最高
如果你仍在互联网公司,内部转岗是首选路径。
主动学习AI工具(如Dify、Coze、Notion AI);
在现有工作中尝试AI提效(如用AI生成周报、分析数据);
在团队分享AI洞察,打造“懂AI”的个人标签。
当公司AI项目启动时,你就是最可能被选中的人。
2.技能重塑:掌握“AI+业务”复合能力
不必从零学编程。普通人可聚焦以下高价值技能:
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精准指令设计,让AI输出高质量内容;
AI流程搭建(Workflow):用低代码平台构建自动化流程;
AI产品思维:理解AI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何转化为用户价值。
推荐学习路径:
入门→学习主流AI工具(ChatGPT、通义千问)
进阶→掌握Dify/Coze搭建AI Agent
实战→参与AI项目或输出个人作品集(GitHub/博客)
3.认证背书:用“硬通货”打破经验壁垒
对于35+或非技术背景者,行业认证是敲开AI大门的“敲门砖”。
如:
CAIE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金融、制造等行业认可度高);
阿里云/AWS AI工程师认证(技术背书强);
Coursera AI专项课程证书(如DeepLearning.AI)。
案例:一位38岁传统IT运维人员,考取CAIE一级认证后,成功转型为银行AI风控系统运维工程师,薪资上涨35%。
转型关键:不是比AI更聪明,而是让AI为你工作
很多人误以为AI岗必须是“技术大神”,实则不然。
2025年的AI岗位,更需要的是“会用AI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你不需要自己训练大模型,但要会调用API;
你不需要精通Python,但要会设计AI工作流;
你不需要发明算法,但要懂如何优化输出结果。
正如一位AI团队负责人所说:
“我们招的不是‘AI科学家’,而是‘AI协作者’——
那些能让AI真正落地、创造价值的人。”
写在最后:你的转型,可以从今天开始
从互联网到AI,并非一场豪赌,而是一次认知升级与能力重构。
你不需要辞职,不需要读研,只需要:
每天投入1小时,系统学习AI工具;
在工作中尝试一次AI应用;
输出一篇思考或做一个小项目。
风口不会永远等你,但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
2025年,AI的浪潮已至,
与其被推着走,不如主动跃入,
在新赛道上,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
